|您好,欢迎访问21世纪教育网
21世纪教育网|加入收藏|设为首页
当前位置: >21世纪教育网 >中小学 >

17岁男孩跳桥身亡:这样教育孩子,将来一定会后悔丨一周教育观察

日期:2020-03-02 11:06|来源:未知

  在当下关头,我不建议只让孩子安心读书

  这是一场大灾难,每个人深陷其中也身在其中,《国歌》里唱: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。这样的危险时候没有确指,无疑包括现在这样的时刻,男儿应是重危行,岂让儒冠误此生,况乃国危若累卵,羽檄争驰无少停,这个时候,我不建议只让孩子安心读书。

  我不建议这个时候只让孩子安心读书,哪怕是高三即将高考的孩子。孩子们需要和他们的时代同频共振,求学是起点不是终点。真正属于他们的未来,需要的是他们建立在人格之上的本领。

  教育者们,家长朋友们,让我们给孩子们上一节家国情怀课,告诉他们,我们与未来的关系;让我们给孩子们上一节敬畏自然课,告诉他们,我们与灾难的关系;让我们给孩子们上一节个人素质课,告诉他们,我们与自己的关系。(任老师说)

  点评:

  非常赞同!!明智的父母,不妨拿出更多时间和孩子谈谈疫情,让孩子打扫家里,安排家里的防护,这不不仅仅涉及知识,更涉及责任。甚至可以探讨父母不幸染病,孩子该如何面对?事实上,湖北一家出现了类似家庭。这一切的核心意义,是传导责任,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责任担当。

  当然,还有生死,似乎很遥远,但在疫情面前,很残酷。

  当我们看到武汉的志愿者冒着巨大的风险无偿接送上下班的医生时,当我们看到普普通通的陌生人给车站值班人员送去口罩时,我们又何必给孩子讲一堆道德圣人的故事?

  当一万多医务工作者,几千名军人义无反顾反向集结到武汉时,我们何不来一次社会治理制度的比较分析?这可能比很多政治课都有意义。

  坦率地讲,相比在线学习数理化,这些显得可能更为重要,必要。

  完整文章:https://www.toutiao.com/i6793466105743540740/

  教育部: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

  2月12日,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在发布会上表示,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74万,同比增加40万人。综合考虑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叠加的影响,预计今年上半年,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。(中国新闻网)

  点评:

  供给继续大幅增长,除了国内毕业生874万,还有回国的近50余万人,占新增劳动力的80%左右。压力不是一般的大。同时,需求萎缩,疫情导致经济下行,减员是必然。同时,疫情也直接影响到具体的招聘活动。一增一减,雪上加霜!

  多地明确延迟开学时间可用暑期补齐

  受新冠肺炎影响,多地延迟开学时间。近日,四川、广东、山东、陕西等地明确中小学因延迟开学耽误的教学时间,可通过调整周末和暑期等方式补齐。​(央视新闻)

  点评:

  宝生部长在教育部召开的疫情防控会议上用了一个词:战时状态要采取非常措施,教育部的举措,简称为“五个一律”,第一个就是对校园严防死守。学校是此次抗击疫情的一个关键环节,3月之前大面积开学应该希望不大。

  为了防范疫情扩散,学校推迟开学,尤其是大学推迟开学,不仅是必要,而且得必须。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孩子们从全国各地汇集到学校,而且吃住在一起,必然会成为疫情防控中最大的风险所在。2003年非典疫情,防控重点是学校,尤其是高校,那时已经开学,高校全部封闭运转,对日常教学影响较小,但这次不同。

  很多人担忧的还是知识学习,其实,从绝对角度看,我们目前中小学学习内容都相对有限,压缩一定的学习时间,再利用一些假期、周末时间,肯定补得上,更何况,谁也拦不住我们自学,再加上这么多的在线课堂与学习形式。学习这个事情,从根本上讲,还是靠自己,不是别人。想学好,谁都拦不住。

  对于中高考的孩子与家长来说,焦虑、着急是必然的,也能理解,但也不必过于焦虑,大家都一样。同理,学得好的人,大多也并不是因为有老师教,而是自己学得用心,学得多。

  大家可以放心的是,各类考试,需要延迟的都已经延迟了,比如研究生复试,比如高考中的艺考,甚至托福,雅思等等,未来肯定会根据疫情发展态势,对中高考做出必要的调整。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也明确表示,中高考是否调整时间,会根据疫情发展需要。

  对于疫情发展,我个人相对比较乐观。非湖北新增确诊与疑似病例已经连续下降9天了,昨天已经降至200多人,在目前的严密防范下,很快下降至个位数不是没有可能。那么就剩湖北了。湖北我也相对乐观,改变规则数字大涨后,这两天也显著下降了。换句话,曙光在前面,3月部分地区开学应该有望。

  我更想建议家长与学校,充分利用这次疫情带来的机会,给孩子上一堂特殊的课,让孩子们身体力行参与到抗击疫情的过程,从家庭到社区,从行动到思想,今年中高考,疫情必然是一个主题,尤其是语文与政治,何不现在就开始准备?真切的感受,肯定就是最好的答案。(文/陈志文)